借“数”起步,以“算”成势。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,AI兴起带动算力需求大爆发,多模态时代中,算力将成为最关键的瓶颈之一。为了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,我国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正加速推进。
2024多地政府布局算力产业,如何破解算网建设之“难”?
2024年3月5日,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,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“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,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。” 充分体现了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,推动算力产业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当前,我国算力布局正处于连点成线、密织成网的阶段。如何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?开年以来,江苏省、安徽省、山东省、长沙市、广州市、长春市等多个省市在算力建设上提出明确目标,提升算力中心运营能力、加快算力数据中心建设、支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等。
然而,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,如何能更好地将算力资源“统起来、管起来、用起来”?攻克“算力贵、算力难”等问题刻不容缓。
难点1:数据孤岛,利用率低
2023年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《智能计算中心2.0时代展望报告》显示,目前我国超30个城市快速布局智算中心。但由于各智算中心分布不集中,算力与网络并未实现有效融合,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,距离普惠性社会级服务仍存在差距。
难点2:算力贵,使用成本高
国内数据中心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,算力成本尚不能有效满足普惠发展需求。东部用户如就近调用东部算力,将受到土建和电力成本高、能耗指标紧张等方面制约;如远程调用西部算力,则面临网络延迟长、数据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。
难点3:结构复杂,标准缺失
国内跨区域、跨行业、跨层级的数据开放共享规模、高质量数据训练速度,决定行业模型效果、数字经济3.0市场规模,这亟需全国打造东中西部算力一张网、一套数据资源标准、一套模型接口标准。
视联网确定性网络技术,强力支撑算力“一张网”
视联动力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国密算法加密的视联网协议技术和设备,构建全省市覆盖的国产安全高确定性视联网底座,实现四大维度技术突破,根治算力设施建设痛点,助力算力网应用落地,满足跨地域、跨国家枢纽节点算力网的确定性要求,打通数据共享“大动脉”。
高效灵活,按需组网
打通数据要素流动“高速路”
不同于传统网络“尽力而为”的算力调度机制,视联网具备提供面向连接的业务QoS服务质量保障能力。支持多层级部署,大规模、大带宽网状组网,可按用户需要提供服务,实现多元化算力资源的合理调度、互通互联。
超低抖动,超低时延
为各省市铺就高性能算网
高效保障算力资源超远距离传输,能实现大规模、高品质、实时高清的视频融合和多种业务应用,满足跨层级、跨地域、跨国家枢纽节点算力网的确定性要求。
安全稳定,统一承载
为各省市算网安全保驾护航
融合国密算法加固的通信认证机制与自主研发的视联网技术,对端到端的通信数据实施加密保护,并引入先进的安全认证机制,对设备、用户及应用进行深度辨识,确保终端安全性和可信度,可实现政务外网、算力网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产业网络统一承载。
兼容性高,成本较低
最大化节省ICT建设和运维成本
具备三栈三待 (IPv4、IPv6、V2V) 能力,实现三种网络融合组网。兼容CPU、GPU、嵌入式等多种硬件算力集群及终端设备,轻松对接全国算力资源。此外,视联网系统已经实现全国31省全覆盖,复用本省市现有视联网线路,升级确定性数据业务承载能力,即可低成本、快速度、高效率地建成多层次算力网,盘活存量算力资源,提供丰富的算力应用场景。
高效集约、普惠易用
降低使用门槛,促进算力消费
通过VMox云桌面服务系统和流化笔记本电脑实现云端算力资源的灵活配置、随取随用,让政府、企业、园区、学校、家庭等各类用户无感接入算力中心,使用各类算力应用,获得与本地高性能电脑一致的业务体验,成本低、易使用、易管理、高安全。
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。全球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,世界各国对算网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。视联动力将深耕网络通信技术领域,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。